被討厭的勇氣是近年非常熱銷的書籍之一,在手機佔據手、眼、腦的時代,他無疑席捲了許多人的內心。
如若你繁忙不息,此時此刻,願你與我靜享此夜書香。
書籍簡介: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初出版於2013年12月12日,內容繼承位列心理學三巨頭之一,卻不受重視的學者―阿爾弗雷德·阿德勒(Alfred Adler)的思想,內容圍繞著一名年長哲學家和一個失意年輕人的對話展開。
圖片來源:Wikipedia
書中提及的思想主要有:
1.否定心理創傷―不要任由經驗決定自我,而是我們賦予經驗意義(p.35)
2.否定情緒支配―情緒可以收放自如
3.否定認同需求―不應該尋求認同
4.課題分離的重要性
5.人和世界的橫向關係
6.認真的活在當下
書中開宗明義的提到,阿德勒所崇尚的是「個體心理學」,顧名思義,將目光放在自己身上;並以此為源頭,發展出否定心理創傷等驚世論調。
看似毫無相關的事件,如何產生千絲萬縷的關聯?
首先,常識上,我們會認為自己現在的模樣和過去的經歷有很大的關聯性。例如,過去遭遇霸凌的經驗造就我今日膽怯的性格。
但在阿德勒這兒,過去遭遇霸凌的經驗,是我為膽怯的性格所捏造的原因。聽起來似乎是一種指責受害者的錯誤行為,是怎麼一回事呢?
接下來我們談到情緒。情緒失控是解釋行為的一個理由,阿德勒則認為,情緒是可以完全被掌控的;情緒失控,只是一個藉口。
查覺到了嗎?在這些我們認知的不可抗力因素裡面,他將責任歸咎於我們本身,我們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。這就和後面的幾個論點相連結了─不要追求別人的認同,問問自己而不是被他人左右;把自己與他人的課題做分離,別讓他人干預你的決定,同時也別干預他人。釐清自身和世界的關係,應該是平等的橫向,而非階級的縱向,平衡不平衡的心。最後,幸福的關鍵就在於,認真活在當下。
你準備好面對自己了嗎?
我讀《被討厭的勇氣》,帶著一點牴觸。
心靈雞湯氾濫的時代,人人都能輕易勉勵別人一聲Just Do It,或是譏諷別人一句玻璃心。人與人之間的磨擦和傷害從來不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就產生變化,現實的說,有許多人圍繞在身邊亦敵亦友,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得到的稱許是否包藏異心、貶抑鋪天蓋地是否合理。於是我們時常迷失自己。
之所以牴觸,因為文字之下,彷彿有雙洞悉世事的雙眼穿透層層防禦。但這勢如破竹,並不是為了在我們心中翻江倒海。那個睿智的老人化去了層層疊疊的屏障,踏入柔軟的心,靜靜的看著我們做決定,你怎麼做?
他十分公正,價值觀如若無物,問你,你怎麼做。
通往目標的道路,阿德勒已經殘酷且直接的為你披荊斬棘。你能不能面對自己,看見自己的需要和想要,以自己為中心,不受他人限制的走下去。
我傾慕這本書,不把「成功」作為口號,他似乎不想定義成功,在一連串的靈魂拷問之後,將選擇權交給讀者,在我看來,還設下了一個開放式的謎:我們所作所為,是為了什麼?人的慾望永無止盡,我們是不是奮起直追就能夠抵達嚮往的成功﹖一山還有一山高,你想要攀登到哪一座山去?「取捨」是未揭的題,快樂和享受不敢企及。
我想分享一個觸動心弦的孩子,在這個時代奮鬥、努力的人們,你敢不敢快樂?
在運用個體心理學改變自己的同時,希望你和我一起練習變得快樂,
我相信,這比被討厭還需要更多的勇氣。
晚安,好夢。